屠呦呦教授因创制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而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日前,我们采访了BioMed Central的两位主编,请他们就这次诺奖对中医学和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的影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梁少伟

梁少伟教授系BioMed Central期刊Chinese Medicine主编,澳门大学生物医学科学副教授。目前,他在爱丁堡从事诊断初期系统生物医学的询证研究,肿瘤的干预与治疗,糖尿病和神经变性疾病研究。

 

晓农周晓农教授系BioMed Central期刊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主编。目前在上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任所长一职。他拥有30多年的丰富经历,已是传染病研究与控制领域的领军人物。

 


问:有些人认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西方医药界对替代医学的看法发生改变,但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强调授予屠呦呦教授的奖项并非给传统中医学,而是颁给一个受到中医启发、并运用适当的研究手段去发现对抗疟疾新疗法的科学家。对此,您怎么看?

梁少伟:屠呦呦教授的研究对治疗疟疾意义重大,诺奖授予她实至名归。即使诺奖委员会没有承认中医学知识在屠呦呦工作中的作用,但这仍足以证明中医知识与药物研发的相关性。如果在药物研发中没有中医知识作为启发,要想完成同样的工作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问:历史上曾有一些知名的寄生虫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近些年来寄生虫学研究却被忽略。您认为这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是否会让寄生虫学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

周晓农:历史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共授予了4位寄生虫学家,但大部分都是在1950年之前被授予。例如,1902年的诺奖颁给了英国人Ronald Ross,他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元凶;1907年的诺奖被授予法国科学家Charles Louis Aplphones Laveran,他发现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1922年,奥地利人Julius Wager-Jauregg因使用间日疟原虫引起的长期高烧治疗麻痹性痴呆而获奖,以及1948年,瑞士人Paul Hermann Muller因发现DDT可用以杀灭蚊子预防疟疾而获奖。

寄生虫今年,屠呦呦博士因发现了抵抗疟疾的新型疗法而获诺贝尔奖,无疑让更多的人关注医学寄生虫学。尤其是让更多青年一代参与到医学寄生虫学的研究中来,而在这一领域里仍有许多“谜底”等待被揭开。


问:对于那些并不熟悉中医的西方科研人员来说,您认为该如何向他们解释中医与当代医学体系和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机遇与挑战?

 梁少伟:让我试着简化下概念。整合医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技术整合多种形态的有效药物为患者所用。不同知识体系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是整合医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培养年轻一代医学研究者的不同医学体系研究方法和知识工程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问:你认为将诺贝尔奖授予屠呦呦教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影响么?

梁少伟:这点我恐怕不能预测。不过我觉得可能会有更多的西医研究人员想要与中医研究人员合作。通过中国科研界的有力呼吁,中国科研人员将更注重人类长远发展的目标,而不是去赢得那些非科学、非专业、非正式的学术表现衡量指标(例如,排名、引用等)。那些不成熟的衡量标准只会让他们在诺贝尔奖得主的光环下自惭形秽。

周晓农:屠呦呦作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所有中国人都对此表示非常欣喜。这会对中国科学未来的发展产生至少以下三个方面影响:(i) 促进从创新、评估到应用的实施性研究;(ii) 促进通过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中医药研发;(iii) 促进与减轻贫困有关的医学领域的研究。


问:寄生虫病通常发生在卫生环境较差的贫困地区。贫穷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么?目前,针对寄生虫病防控和新疗法的开发,都有哪些政策,面临哪些挑战?

周晓农:寄生虫病通常发生在资源有限、社会经济条件差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卫生条件也难以提高。众所周知,寄生虫病与环境和社会行为有关,而环境与社会行为不但维持寄生虫生活史,而且也让寄生虫病得以传播。大多数感染人群都生活在没有蚊帐的贫穷地区,或者平日的活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而直接暴露在有蚊虫的环境里。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亚洲和美洲有超过1亿人感染一种或多种寄生虫病,这样的发病率让贫困、低产、社会经济发展不健全形成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需要通过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方法来打破。


问:你认为2015诺贝尔奖会给你所研究的领域和贵刊带来哪些影响?

梁少伟:期刊Chinese Medicine旨在展示循证医学,在打破中医与西医研究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障碍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发表了很多基于科学研究手段和循证医学方法的中医学研究论文。我们期望这本期刊能够发表更多由中西医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并撰写的稿件。

周晓农: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对贫困所致疾病的研究和控制有着里程碑意义。这不仅是对两种新药的杰出发现所做的表彰,而且也呼吁更多的行动帮助仍存在健康问题的中低收入国家人民。因此,我们非常希望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能够触发更多资助机构的建立、国际合作,从而为寄生虫学领域带来新的资源,为期刊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带来更多新研究。这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寄生虫学发展带来新契机。

English version available he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