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国际开放获取周,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旗下的BioMed Central出版社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办了Springer Nature Open Research Day(“施普林格·自然开放研究日”)主题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研究机构及各大医院的一百多名知名学者、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与会代表就开放获取在中国的发展及未来、期刊选择与投稿、出版伦理与学术诚信等话题发表了演讲,并展开讨论。

施普林格·自然于2015年5月,由自然出版集团、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麦克米伦教育、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合并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书籍出版公司,也是开放研究领域的先行者,目前拥有550多本完全开放获取期刊。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首席执行官德克•汉克(Derk Haank)、大中华区总裁刘珺专程前来参加会议,大会在他们的欢迎致辞中开始。德克•汉克表示,集团将致力于与中国的各界人士一道,推动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我们对开放获取运动的承诺,坚持我们对作者的承诺。”他说道。

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开放获取的倡导者张晓林博士介绍了开放获取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中国推动创新资源公共共享的主要政策,以及未来发展之路。他指出,中国已进入科技信息开放获取大国,创新资源的公共共享将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他还倡议从政策完善、坚持绿色开放获取、支持开放获取出版等方面来应对发展中的挑战。

作为全球第一家开放获取出版社,BioMed Central希望借此活动,一方面与中国科研人员进行学术出版的深入讨论,另一方面更好地了解中国作者的需求,从而完善作者服务。期刊BMC Medicine的编辑Sabina Alam博士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发表了题为“如何在优质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演讲。从期刊选择到投稿流程,为中国作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学术出版全景式解析。在培养青年科学家方面,她引用BMC Medicine编委会成员黎孟枫教授的话,“在中国,年轻的研究员甚至是高级科研人员都要学会如何去选择一个好的课题做研究”。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李敏博士则结合自己出版经验,与大家分享了论文写作的标准格式以及成为一个同行评审人需要考虑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开放获取出版越来越受国际科学界的青睐,对于开放获取的完善与优化也更为急迫。特别是,部分利益集团通过不正当手段操控同行评审的行为时有发生,违背了出版伦理与学术诚信。对此,BioMed Central编辑总监Caroline Black和高级编辑Elizabeth Moylan分别就出版伦理和同行评审等话题发表演讲,并且明确了编辑、出版社、科研机构在处理这些问题中的角色。Caroline Black在演讲中介绍了如何辨别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以及“掠夺式”开放获取出版商的特征。为了提高人们对开放获取出版的信任,业内已经成立了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商协会(OASPA),提倡出版最佳实践和伦理标准,其成员都满足了学术诚信等方面的严格标准。BioMed Central为该协会的创始会员。期刊Chinese Medicine主编梁少伟博士则结合该刊的实际案例,从实际角度阐述了学术诚信的控制机制。

来自Nature的执行主编Nick Campbell博士就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现性”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着重探讨了期刊对重现性问题的处理及相关经验,并对现有的模式进行了评估,从而进一步提出了科研拨款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

在“基础研究与医学研究相结合”的专题小组讨论环节中,主持人Sabina Alam博士分别向北京协和医院杜斌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乔友林博士提问。请三位科学家结合自己目前的研究来谈一谈“基础研究与医学研究相结合”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怎样去克服。

开放获取(Open Access)致力于广泛传播科学研究成果,推动科学进步,现已发展成为世界学术出版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4年5月分别发表声明,实施强制开放获取政策。

“国际开放获取周”是由科研人员自发组织的一项全球性活动,今年已迈入第8个年头。该活动旨在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解开放获取的平台,促进学界共同参与学术成果的开放获取。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