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开始翻译Elizabeth姐姐的稿件之前,小编有感而发说上两句哈,“拒稿?有神马了不起!我还会回来的!”(首先,要有这样一个心态)其次,饱吃饱喝一大顿,《太阳的后裔》看一看,或者Zootopia看一看,心情好啦,灵感就来了!

当被拒稿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搞神马?编辑们难道没有看到我的论文有多么重要么?是不是疯掉了!”

用这个来形容我第一次被拒稿的经历真得一点都不夸张。

我想要做的是,立马向编辑们“开火”!幸运的是,我记得期刊Genome Biology的编辑Louisa Flintoft在一场BioMed Central的Roadshow里边就告诉过年轻的科研人员,当面对拒稿时,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睡一大觉!

她是对的,但是于我而言,好像快昏睡了一整个星期……

冷静下来

对于那些你视为珍宝的东西收到了负面的评价简直就像在牙上钻个洞。随着一周慢慢的过去,最初的shock,否定转换为愤怒、沮丧然后慢慢平和下来,接受&释然。事实上,比较尴尬的是,我的这些情绪也正好是grief model经典案例的反映。

只有我渐渐平复下来,才可以和联合作者、同事们讲这件事,并讨论下一步要如何做。确实有一些办法的,这取决于是在哪种情况下拒稿的,同行评审之前还是之后?这就是为什么告诉你们千万别立即向编辑“喷火”,否则就真的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了。

figure-552117_1920-620x342

下一步咧?

也许对于同行评审前就拒稿的情况来说,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论文缺乏新意或者不符合期刊的标准。如果确实是编辑们看上去误会了一些事情,那么可以澄清,并且符合期刊remit的标准。

如果拒绝的原因不是以上怎么办呢?还有别的理性诉求的办法么?可能吧!编辑和同行评审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啦,如果确实他们忽视了一些事情,并且你也有理有据,那么当然可以重新申诉了。

但是,重新再申诉需要的是理性而不是情感。也有一些理由编辑们不再接受申诉,比如,整个实验有缺陷,打破了期刊编辑策略,或者针对人类的实验没有伦理认可等等。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未雨绸缪。

申诉

当你写信给编辑的时候,清晰、有据的阐述你不同意拒稿的原因。编辑们是负责的,如果该期刊属于COPE(the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的一员,那么他们会重新考虑你的申诉。

如果理由充分,编辑们会重新考虑论文的。但是如果在一番讨论之后,编辑们的意见没有变化,那么请泰然处之,这就是最后的决定了,好像编辑本身也有一个比较好的回绝理由。一些编辑们也会犯错误,但是你不必和他们争辩啦,去找另外一本期刊好了。如果你是生态学和进化学领域的,可能你想要试试其他实验方法,像Axios Review或者Peerage of Science.

我正在为我的被拒论文收集数据,让我们拭目以待!吼吼吼~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