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发表于公开获取期刊BMC Public Health的研究,在胎儿或婴儿时期遭遇严重饥荒显著增加成年期血脂异常的机率。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风险因素,被定义为血液中脂质含量异常。

 

对遭遇过1959年至1961年间中国大饥荒的2,752人中血脂异常患病率进行的分析显示,在这一时期尚在子宫内或者是婴儿的人在成年期有超过50%的可能性更易患上血脂异常。将性别差异考虑在内,这种关联适用于女性,但不适用于男性。

 

来自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第一作者Jun Ma博士提到:“我们发现,早年遭遇中国大饥荒只增加女性血脂异常的风险,这与涉及遭遇1944年和1945年荷兰大饥荒的人群的研究形成对比。我们推测这是由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在中国,历来都是男尊女卑,这种性别偏见可能导致男性在饥荒期间得到更充分的营养。”

 

1959年至1961年间,几乎整个中国大陆都遭受了极度的粮食短缺,导致了严重的饥荒,从而造成3000万人过早死亡。在这一时期出生或长大的人为研究饥荒对成年期健康状况的影响提供了独特的群体。

 

研究人员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鉴别出1958年至1961年间在遭遇饥荒和未遭遇饥荒地区生活过的2,752人。其中在胎儿期遭遇饥荒的有797人,婴儿期的有536人,学龄前的有597人。未遭遇组的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5.7%,胎儿遭遇组为23.1%,婴儿遭遇组为22%,学龄前遭遇组为18.6%。所有组中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增加仅对女性而言是显著的。

 

Ma博士提到:“怀孕期间严重的母体营养不良可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血脂异常风险升高中发挥关键作用。怀孕期的营养不良已经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改变胎儿的胆固醇合成。此前还发现,怀孕期间营养不良与进食高脂肪食物和较低身体活动水平的可能性增加有关。”

 

作者指出,他们的研究受到选择偏差的限制,因为来自饥荒时期的极度不健康的人可能已经死亡,而未能被纳入分析。然而,这将降低实际影响,使得研究结果低估了早年遭遇饥荒与成年期血脂异常之间的联系。这项研究还受限于这一事实,即缺乏关于研究参与者在饥荒期间实际能量或营养摄入量或诸如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等其他遭遇的影响的信息。

BMC Public Health是一本开放获取的同行评审期刊,收录关注疾病的流行病学和阐释公共卫生各方面的文章。期刊特别关注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健康与疾病的环境、行为和职业相关性,以及卫生政策、实践和干预措施对群体的影响。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