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在巴西爆发以来,寨卡病毒已横扫拉美。这种病毒虽不致死,但已有证据表明,该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有某种关系。
本次爆发
2014年6月,智利的复活节岛出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经确认这是美洲首位寨卡病毒传染病例。2015年2月左右,巴西东北部地区出现了一种皮疹相关疾病。
2015年2月至6月,在巴西萨尔瓦多有超过14000例与皮疹相关的病例。同年5月,巴西确认这种疾病由寨卡病毒感染导致,并指明这是一种本土传播,即在(巴伊亚和里奥格兰德)同一个区域内,由一个人传向另一个人。
2015年10月,一些地区的卫生部门相继宣布新生儿小头症发病率10倍增长。自那以后有3817个新生儿患有小头症,而过去这些地区的年平均发病率为150-200例。更扑朔迷离的是,其中121个新生儿出现神经疾病和巴利综合症,这种罕见的情况此前也在寨卡病毒席卷东南亚之时报道过
该病毒已在南美洲扩散并波及加勒比海沿岸地区。美国也有几例,大部分都是从疫区归来的旅行者。
此前的几次爆发
此前,在非洲部分地区、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就曾爆发过寨卡病毒感染。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的一次爆发中,3岁或3岁以上的雅浦岛居民有73%的感染了寨卡病毒。
尽管那时没有住院治疗或死亡,皮疹、发热、关节痛和结膜炎等症状已普遍发生。对巴西的巴伊亚采集的患者血清进行谱系分析,结果表明寨卡病毒株属于亚洲裔谱系,且与在法属玻里尼西亚分离获得的病毒株呈现99%的序列相似性。
病毒与疾病
寨卡病毒是黄病毒科的一员,首次在乌干达Zika丛林中发现的,与登革热、黄热病以及西尼罗河病毒很相似。它也通过一种叫伊蚊的叮咬而传播,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2007年雅浦岛疫情爆发的时候,另外一种伊蚊A. hensilii因在当地有相当数量而被怀疑也是寨卡病毒的传播媒介。
寨卡病毒病是在被已感染蚊虫叮咬后的1星期内显现出症状的,包括发热、肌肉痛、关节痛、头痛、恶心和皮疹。这些并不具体的症状经常被误诊成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病。
尽管只有20%的感染者会出现相关症状,但是这种病毒感染是可以致命的。2016年,有46起因寨卡病毒感染致死的病例。寨卡病毒在感染一个星期内就能通过RT-PCR确诊,尽管这些试验仅仅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目前,对于寨卡病毒病没有疫苗或有效治疗方法。
神经系统并发症
自2015年在寨卡病毒在巴西爆发以来,该国家东北部地区的新生儿小头症发病率增长了20倍。小头症被定义为一种和正常孩童的体型相比以及在孕期时头部异常小的情况。
寨卡病毒与小头症的关系至今不明。而小头症可以由多种病症引发又让其与寨卡病毒的关系更为复杂。这多种病症包括遗传畸形、孕期暴露在有毒物质以及像弓形体病的其他感染疾病。
而且,很多感染寨卡病毒的宝宝呈阴性。但是,寨卡病毒爆发与此后6个月开始出现小头症之间的时空呼应正符合小头症源于某种传染病的假设。相应的,自身免疫疾病巴利综合症的发病率在前几次和本次寨卡疫情爆发时均达到最高点。
然而,这个关联性是基于生态学研究的证据,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去佐证。欧洲疾病控制中心总结到:“新生儿小头症和孕期寨卡病毒感染的关联性貌似是成立的,然而现在也没有足够的证据确定或者反驳它。”
旅行指南和管理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往返于寨卡疫区的孕妇制定了旅行指南。在出行前请三思,如果非去不可,则要穿上长衣长裤、防护服以避免蚊虫叮咬,并且要待在有空调的经检测的房间。
健康专家被建议去给从感染地区归来的孕妇们做检查,也需要根据现有的旅行指南对孕妇筛查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病。通过RT-PCR检验母体血清可以确定母体是否感染寨卡病毒,然而想要检测胎儿情况只能通过羊膜穿刺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本身就有风险。
疾控中心正在为患有寨卡病毒病的新生儿制定指南。总体上,任何去巴西或其他拉美地区的旅行者都要注意对蚊虫叮咬的防护以减少感染寨卡病毒、其他蚊虫叮咬病毒(登革热、基孔肯雅病)危险程度。
泛美健康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向其成员发出提醒,尤其是传播媒介伊蚊特别猖獗的地区,一定要加倍警戒监测寨卡病毒的入侵。
这也让专业的医护重视起来,尤其是那些在疫区护理孕妇的人,而且也包括那些接受旅行者的国家。假如从寨卡疫区回来的旅行者出现斑状丘疹伴有或不伴有发热,也需要按可疑病例处理。欧洲疾控中心也将加强实验室确诊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的能力,并能排除其他节肢动物携带型病毒感染。
Luis Cuevas教授评论道:“我们对寨卡病毒的感知已从一个相对没有太大威胁、很少诱发并发症的传染病演变成南美地区十分棘手的健康问题。这个疫情的爆发证明了,如果我们没有适当的诊断技术就很难将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更好诊断虫媒病毒的技术。尤其是针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病和寨卡病毒这些已在巴西蔓延开来的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