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鼻咽癌组织学分型的新概念。这到底是什么呢?是如何分类的,哪类人群最危险?作者邵建永为我们详细解释。

什么是鼻咽癌

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粘膜,俗称“广东瘤”。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其中以中国南方高发,高达30-50/10万,如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相比之下,鼻咽癌在欧美国家较为罕见,发病率低下,约1/10万。鼻咽癌早期症状不典型,70%以上患者常常以颈部肿块及涕血鼻塞等症状就诊。目前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是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而中晚期患者的5年预后仅为34-60%左右。因此鼻咽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Nasopharyngeal-carcinoma-620x342

鼻咽癌组织学分型

组织病理学诊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肿瘤诊断的‘黄金’标准。鼻咽癌WHO 病理分型(2005年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I型角化性鳞癌和II型非角化性癌,第二种又被分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发区鼻咽癌患者98%为II型,只有2%为I型。I和II型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差异显著,而II型当中的分化型与未分化型患者的5年生存状态差异不明显。鼻咽癌病理形态学表现出多样性,且与临床意义关联性不显著。基于此现象,由邵建永教授主导完成的鼻咽癌病理新分型多中心队列研究能将不同预后转归的患者显著区别开来。该研究项目主要分为3个队列:训练组【病例主要来源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5-2005年)】,回顾性验证组(病例来源主要是除广州外全国其他的鼻咽癌高发区,包括广西、湖南、福建、安徽、香港和台湾地区等,以及新加坡),前瞻性验证组【病例主要来源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7-2011年)】。鼻咽癌主要病理形态学规律,上皮型癌:小圆形,卵圆形或呈铺路样排列的肿瘤细胞,低核胞浆比或染色质丰富的细胞,大圆形细胞之间界限不清,核仁居中,大而圆囊泡样核并核仁显著占据肿瘤细胞75%以上;肉瘤型癌:不规则小细胞、大而染色质浓染的细胞、一致性中等大小的梭形细胞并核仁不显著,或者是浓染的细胞核,并有嗜酸性细胞浆的肿瘤细胞。混合型癌:同时具有上皮型癌和肉瘤型癌的特点。鳞状细胞癌:明显细胞间桥和角化珠的高分化角化性鳞癌,以及低分化或中等分化鳞癌,有散在分布少量基底样细胞。此种病理分型的优点是:分型界限清晰,各型有明确的细胞学特点,易于被临床病理医生所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此类分型能预测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预后:预后由好变差依次为上皮型癌,混合型癌,肉瘤型癌和鳞状细胞癌。

为了促使研究结果被广泛使用,使广大鼻咽癌患者受益,在2008年本项目实施之初,邵教授认为此种新型病理分类方法必须具备良好的重复性,易于被临床病理医生所掌握。因此,邵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历时5年,足迹遍布全国鼻咽癌高发的二十多个城市,包括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并与新加坡当地的病理专家们进行深入的交流。研究结果显示新的病理分型重复性好,在不同病理专家之间阅片结果一致性达90.2%。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同样具有预测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效力。该项研究成果属于鼻咽癌分子分型研究和个体化诊疗技术的一重要阶段性成果。在全球精准医疗的背景下,我们有责任去挖掘新病理分型背后潜在的分子标记物及其机制。对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和及其异质性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分子标记物不仅为新病理分型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也为鼻咽癌的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为鼻咽癌精准治疗打开新的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