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伊蚊是全球分布的媒介蚊虫(Kraemer, Sinka et al. 2015),可以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等重要的病毒病。近来寨卡的爆发流行已经成为“全球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均可传播寨卡病毒,但前者的传播能力低于后者(Chouin-Carneiro, Vega-Rua et al.2016)。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对应上述蚊媒病,因此,蚊虫防制是目前甚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最有效的方法。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以下简称菊酯类)从1980年代开始在中国广泛用于蚊虫控制,已有报告多个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由于1980年代登革热在海南岛多次出现爆发疫情,菊酯类杀虫剂喷洒有效地控制了蚊虫种群密度,也对蚊虫产生了明显的选择压力,从2000年代起,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在埃及伊蚊种群,已发现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编码基因点突变会对DDT和菊酯类杀虫剂产生击倒抗性(kdr),而白纹伊蚊种群中尚未发现kdr突变等位基因与菊酯抗性相关。

本研究生物测定了海南省海口市5个采集地的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2个城区的种群对上述3种杀虫剂抗性水平很高,在VGSC基因的F1534位点,检测到3种kdr突变等位基因,即TCC(S)、TGC(C) 和 TTG(L),且kdr突变与抗性表型关系密切,TTC(S)在抗性个体中是优势等位基因,在检测的493个个体中占31.4%。而在埃及伊蚊菊酯抗性种群中,F1534C最为常见。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中VDSC基因是否存在其他突变位点正在进一步检测中。 众所周知,白纹伊蚊是一种入侵性蚊种,其抗性种群存在可能扩散至大陆以致全球的风险。

关于本文章的精彩博文,请点击这里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