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透明化,科学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科研论文可以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尤其是被他们全球的同事、同行所看到而不受订阅门槛的限制。毋庸置疑,开放获取是解决此问题的好方法。

作为国际开放获取周的一部分,施普林格·自然开放研究日于10月20日在京召开。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首席执行官德克·汉克(Derk Haank)、大中华区总裁刘珺专程前来参会并致欢迎词,再次重申了施普林格·自然对开放获取的承诺。

随后,来自BioMed Central和Nature Publishing Group的多位资深编辑就学术出版的方方面面发表了不同的讲话,例如,怎样辨别期刊的质量;怎样在优质期刊上发表有影响力的文章;以及科研结果重现性的重要意义和出版伦理等。

Speakers-SNORD_正文

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就开放获取出版在中国的发展做了详尽的演讲。他引用了李克强总理在全球研究理事会2014年北京大会上的讲话来强调中国政府强力支持知识共享,“知识是天下公器,打造更加开放的平台,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科学知识的营养,实现普惠发展、包容发展……中国支持建立公共财政资助的科学知识开放获取机制……”。

与此同时,他指出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分别部署的两个强制开放获取政策,公众可以无障碍的阅读和非商业使用由这两个资助机构所资助发表的论文。此外,张晓林博士也和我们分享了他对开放获取在中国未来的希冀。

他希望其他资助机构,如教育部、科技部、及中国的大学可以实施强制开放获取政策来支持资助科研人员与公众分享他们的科研成果。

另外,期刊BMC Medicine 主编Sabina Alam博士主持了关于基础研究与医学研究相结合的小组讨论,协和医院的杜斌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乔友林博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蒋田仔博士共同参与讨论。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员的研究与临床医生的实践相结合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怎样提高这一结合的效率和影响力是整个医学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三位科研人员对此话题进行了透彻的讨论并得出一致结论,双方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是推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次会议以BioMed Central编辑总监Caroline Black的闭幕词结束。能参加此次会议以及开放获取运动使我倍感荣幸。我期待通过开放研究,开放获取文章,开放数据和合作机会来拥抱未来的科研界。

本文作者:余昆    BioMed Central期刊发展编辑

English version available he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