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症日:我们共筑抗癌的长城 (下)

尽管治疗癌症的技术手段在不断进步,但每年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仍然很多。仅在2012年就有八百二十万人死于癌症,一千四百万的新增病例,无疑让这个疾病成为全球致死原因之一。 我们身边认识一些患有癌症并与之抗争的人,大众媒体也会对此做些报道。就在几周之前,继Alan Rickman之后,英国音乐人David Bowie因患肝癌而去世,二人都在69岁时终结了生命。 据估,到2030年全球将有两千三百万的新增病例。前五位癌症种类为,肺癌(2012年死亡病例,1590000),肝癌(745000),胃癌(723000),大肠癌(694000),乳腺癌(521000)。 有一些引发癌症的原因我们不可避免,像家族遗传与衰老。而有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我们却可以控制,例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肥胖、紫外线暴露等。 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2月4日“全球癌症日”要以“让全球尽可能多的人了解癌症”为主旨。 癌症研究以及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相较于其他疾病,癌症研究的资助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摆在眼前,究竟社会能从中受益多少?发表在BMC Medicine上的由Jonathan Grant和他的同事们的经济分析表明,对癌症研究的投资回报还是比较理想的。尽管可能有些延迟,但这些资金在为未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了解癌症中的基因变化 大体上,癌症是因我们体内细微的基因变异而起的。最直接的一个基因突变的例子就是BRCA1 或BRCA2基因,容易引发乳腺癌和卵巢癌。 安吉丽娜·朱莉就宣布选择切除双乳以彻底降低患癌风险。这诱发了“安吉丽娜效应”,很多人蜂拥去调查家族病史、去基因测试中心,这篇文章发表在Breast Cancer Research上。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提高赋予了人们更多个体基因信息,这可以帮助进行个体化治疗。在题为“聚焦前列腺癌症”话题中的一篇社论,Sigrid Carlsson和Andrew Vickers提到,这个转变目前已经应用于前列腺癌症了。 但是,我们准备好将它应用到日常的肿瘤科么?肿瘤学家Mark Robson在社论中发表了他的看法,新一代基因测序在临床诊断上应该会有帮助,尽管到目前为止它还不能用于日常的临床实验。 饮食和运动是预防癌症的关键么? 一篇近期发表在BMC Medicine上的综述列举了一些可以降低罹患前列腺癌症风险的食物,有趣的是这个食谱好像和地中海饮食习惯颇为相像。有报告说明这些食物的益处并研究了它对其他癌症种类的帮助,例如肝细胞性肝癌、胃癌、直肠癌、胰腺癌、和乳腺癌。 近期的大数据分析显示,多做运动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克服疾病以及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 众所周知,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可以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而且也可以预防癌症。肥胖就是造成癌症的另一个元凶。近几年,男性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上升,有假设指出,这很可能和肥胖有关。 一大堆研究都证明了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患癌风险。例如,一个大型的队列研究表明,非吸烟、低酒精摄入者可以减少患有胃癌的风险。另一个实验研究绝经后妇女,如果遵循了“美国癌症社会,营养和运动干预指南”会减轻罹患各种癌症的风险。 在“世界癌症日”这天,我们希望你放慢脚步,花一点点时间来了解一下目前癌症研究的现状以及与癌症有关的信息,从而为抗击癌症做出贡献。 “We can. I can”

生物、医学领域正在热议的话题,学术咖不能错过

心理治疗中的患者倾向;当狼变成了一只宠物犬;照顾外伤患者的性别差异;抑郁症与一人食之间的关系;急性冷休克的细胞恢复;用于临床诊断的基因信息;对体重的感知影响食物选择;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有没有一个恰恰是你近期正在探究的呢? 精神病学:患者对心理治疗的偏向 给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选择,这点在全球大部分的健康医疗系统中一直被鼓励。但是,患者的倾向就有助于治疗结果么?在BMC Psychiatry上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传统的评估和满足患者的偏好可能有助于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详情请戳原文。 进化生物学:当一条来自“北方的狼”变成狗狗 狗狗是第一个被驯化的动物,在现今人类社会中仍有着重要地位。Alex Cagan和Torsten Blass分析了狗和狼的多态性数据以辨别两种大不相同的染色体。在BMC Evolutionary Biology上发表了两人的成果,在狗狗驯化的初期就有一种强烈的选择,这个强烈的选择存在于基因的对抗中。这些基因就与现代不同品种的狗的表现不同有关,从而说明了在驯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急诊医学:在照顾外伤患者中的性别差异 有效的入院前照顾可以降低外伤致死率。本月(2016年1月),发表在BMC Emergency Medicine上的文章表明,在瑞典对不同性别的成年和未成年严重外伤患者的入院前照顾有所不同。在控制损伤机理和现场生命特征时,男性接受到的入诊前照顾要先于女性。这个实验探索了不同性别表达生命体征的不同,以及现有的伤员分类机制可能导致了这种差异。 老年病学:一人食与抑郁症 抑郁症是老年人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并且可引发其他状况。在BMC Geriatrics上发表的一篇交叉学科研究,60岁以上的9000名中国老人参与调查,一人食与抑郁症征兆的关系。研究者发现,基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缺少同伴的老人相对孤立,在60到74岁之间的女性有抑郁征兆。更进一步证据表明,在抑郁征兆显现过程中,一人食比独居带来的影响更大。 细胞生物学:急性冷休克的细胞恢复 动物暴露在各种环境之中,可能导致致命的细胞损害。度过压力和自我修复的功能就尤为重要。在BMC Cell Biology上最近发表的文章中,研究者发现蠕虫(秀丽隐杆线虫)的冷休克与死亡阶段有关。少于12小时的冷休克对蠕虫来说不会致死,但是96小时之后蠕虫随着外表性的转变,要么成功存活下来,要么死亡。蠕虫缺少G蛋白偶联受体FSHR-1,这种受体可以保护他们避免从长时间的冷休克中死亡并且从短时间冷休克中成功恢复。 药物基因组学:对临床诊断有所影响的基因组信息 大型的医药公司和组织团体一直在寻找用基因组信息来做临床诊断决定的价值。在BMC Medical Genomics 中有提及IGNITE (Implementing GeNomics In pracTicE)网络是一系列创新的试验项目和示范。IGNITE致力于提高经验证的可行基因信息用于临床,并将其发展成基于染色体组的临床干预手段。 公众健康:自我感知体重影响食物选择 肥胖是很多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诟病。然而,有一些机制可以有效预防肥胖,像自我感知体重和餐馆将食物的卡路里标出来这种做法。在BMC Public Health上发表的一篇文章,Nianago和他的同事检测了在洛杉矶乡村的一些低收入群体中,对自我体重的感知从而影响食物的选择和卡路里的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发现,如果食物的卡路里标签在所购商品中有提示,那么对自我体重感知的人有倾向选择卡路里低的食物。 生物信息学:信使核糖核酸的注解软件 Martin Bens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注解工具(FRAMA)来处理RNA测序的复杂问题。这个独立的基因组软件发表在BMC Genomics上。在目前的实验中,研究者们用FRAMA对裸滨鼠的转录组进行处理。 神经系统科学:了解更多关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信息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早产儿中比较主要的大脑病理学,其特点是在不成熟的大脑中白质的损坏从而导致认知和运动技能的普遍丧失。然而,究竟是什么致使不成熟白质发生至今仍然不明确。本月(2016年1月),发表在BMC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显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影响了丘脑皮层环路的不同组成,这可以通过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和2鉴别出来。这两个转运体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谷氨酸突触传导。

关爱全球女性健康,你不得不知道的几件大事儿

近年来,女性健康的话题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伴随着“在女性生活中结构和人际暴力的角色”主题征稿的创立,BioMed Central旗下期刊BMC Women’s Health在2015年出版了一系列有趣的论文。2016年伊始,我们从这些论文中筛选出5篇最具代表性,有关女性健康的热议话题,关爱自己先从了解普遍健康问题开始。 Topic 1: 20年未完待续:包括女性参与者在内的有关性别和性的生物医学研究 性别、种族、年龄等关键因素对于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美国于1994年实施了一项法律(the 1993 NIH Revitalization Act),即所有通过国家健康协会(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资助的研究,在分析结果的时候,需要把性别、性的因素考虑进去。 作者Mazure和Jones在这篇文章里,按时间梳理了国家健康协会和食物、药物监理会是如何一步步建议和规定将性和性别因素纳入研究实验中的。这无疑对女性的健康和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 Topic 2:流产与女性个人生活目标 女性流产的原因有许多种,像关系不明意外怀孕、经济压力、没有充足准备等等一直位居首要原因。如果不能选择人工流产则对女性未来生活的计划造成影响。在这个女性前瞻性群组研究中,研究者们从美国全国招募了30台人工流产设备,以确保有这个意愿的女性,能够无障碍的实施人工流产。 Topic 3: 乌干达地区宫颈癌和HIV的综合筛查意愿与感知 宫颈癌是全球妇科疾病中比较普遍的。HIV/AIDS更是导致全球死亡率的原因,尤其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携带HIV病毒的女性易患宫颈癌。Kumakech和他的同事们在乌干达的三个地区做了定性实验,采取一对一的方法来测量人们对于宫颈癌和HIV综合筛查的意愿。 实验结果发现,人们对于HIV和宫颈癌综合筛查还是比较认可的,这超越了它所面临的挑战,包括确诊携带HIV病毒或宫颈癌对于女性生活造成的影响与社会冲突。另外一个挑战是,筛查HIV和宫颈癌可能需要女性们等待一定时间,这有可能会使人厌倦。因此,作者们认为建立试验性的调查研究很有必要,与此同时,乌干达地区相关的设施也需要配合起来、行之有效。 Topic 4: 乳房X线照相术中避免疼痛的措施 在进行乳房X线照相的时候,可能会有些疼痛,那这个可不可以尽量避免呢?De Groot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观察研究。通过胸部压缩循环,同时记录痛感和胸部力学信息。参与者通过一个旋钮来记录她们在整个过程中乳房的受力与压缩。 实验结果表明,在钳夹阶段,女性的疼痛感剧增,由23%上升至50%。4天之后是中度的疼痛。而且,在最快速度的时候,胸部小的女性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和压力更高。因此,研究者建议进行个人化的实验很有必要,并且要尽量缩短钳夹的时间。 Topic 5: 印度女性反暴力的媒体报道,强奸案的系统研究 大众媒体是社会公器。媒体上的报道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等等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 2012年12月16日,一名23岁的女学生在印度德里的一个公车上被集体强奸。她隐忍了痛处在同年的12月29日离世。Philips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个系统的研究,他们调查了两个新闻资料库以及对该起强奸案报道的英文报纸,以探求大众媒体在这则事件中的角色和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媒体报道后两天内全球范围内传开。虽然大众媒体传播消息的速度之快,但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具体说来如何呢? Topic 6: 专题研究:女性生活中结构和人际暴力的角色 2015年,一个横跨BMC Women’s Health 和 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两本期刊的主题研究创立起来,自去年11月份起,已全面接受投稿。 这个主题建立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女性反暴力,识别社会性别不平等,以至于让女性蒙受被施暴、人身攻击或被犯罪行为之痛。人际暴力来源于女性的家庭成员、闺蜜朋友或者熟人,这包括身体和生理上的攻击。结构暴力则指的是因社会不公平而造成的伤害。 如果你想写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考虑来向以上两本期刊投稿。详细信息,请参加期刊规定。

听“Batman”王林发院士讲故事:冠状病毒的起源与危险

音频地址:BioMed Central podcast on coronaviruses 什么是冠状病毒?它们从何而来?又为何需要公共卫生部门的监测?为此,我们采访了Virology Journal主编王林发院士,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王林发,新加坡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学院新发传染病中心主任、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王林发院士说:“SARS和MERS的出现及爆发告诉我们,如果不对冠状病毒的感染动态及爆发可能性进行监测,我们可能会为此付出沉痛代价。” 冠状病毒是一类能感染动物与人类的病毒。其中,最受到大众关注的是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的起源是一个热点话题。目前,科学家们只在蝙蝠和其他一些动物中发现了病毒株。王院士表示“冠状病毒可能具备跨物种传播和感染人类的能力”。王院士研究冠状病毒已有十多年,并且在发现蝙蝠是SARS冠状病毒天然宿主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此,王院士也有个外号“batman”。 在这次采访中,我们讨论了何为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的传播、起源以及为何对其进行监测。特别的是,Virology Journal近日出版的冠状病毒专辑对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未雨绸缪:论文递交前你该想些什么?

老话说,直到发表了论文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就在你决定写初稿时、甚至是开始你的研究之前,一定要谨记一些事情,这会让你的投稿变得更为顺利。在我们’How to publish’这个专题的开篇,Sabina Alam博士从一个编辑的角度给你一些真诚的建议。 你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通常,编辑们需要的稿件都是在一定领域内有所建树的。在一个乱糟糟的初稿中,让编辑们试图去梳理它的价值这很让人沮丧。务必确保条理清晰、意图明确,即研究的特别之处在哪?实验发现是否有重要影响呢? 当收到稿件时,编辑们会提出一些关键问题以此来决定这篇论文是否适合于他所负责的期刊,即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呢?是怎么完成这个研究的?又是如何分析数据的?研究发现是什么?结论与数据一致吗? 在试验阶段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你“一气呵成”的完整初稿。如果在实验开始前,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研究方向,那你就会发现在写稿子的过程中简直寸步难行。 行政事务 在开始你的实验研究时,一定要把一些必要的行政事务处理好。毋庸置疑,在开始研究之后甚至是递交稿件之后这些琐事是没法处理的。 伦理学认可 如果你的研究涉及到人类,那仅仅声明在赫尔辛基公告之下是不够的。在实验开始之前,伦理许可就要获得,更重要的是这个许可是来自你所研究实验的地区委员会。 当你在递交稿件的时候,大多数的期刊都需要你同时提交伦理批准人的名字。如果你先前没有做这部分工作,那么到这里就没办法处理了。 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实验,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获得相应的许可。总之,这些问题绝不是你在完成实验的时候可以再进行处理的事。 临床试验 如果你正在做一个临床试验,在你安排患者参与之前需要在公共数据系统注册。对于BioMed Central的期刊来说,这些细节需要在初稿中体现,连同注册的时间。如果你在实验开始之前没有注册过,那么可能有些期刊不会接收你的初稿。 没有知情同意,坚决不写论文 参与试验的任何一位患者都需要知情同意。和伦理许可缺失一样,如果没有全部参与人的知情同意,初稿是不会被接收的。 此外,如果你需要参与者的一些识别信息(例如,照片或案例报告等)出现在你的初稿中,那么你需要获得相关人员的书面知情同意。如果实验完成之后再去获取,可能就有困难了。 如果无法获得书面知情同意,则需将该参与者的识别信息从论文中删除。这对大多数期刊来说是必须的,也是伦理委员会或机构不会姑息的。 著作权——怎么分配? 一项近期的调查显示,90%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著作权问题。在某些情况,由于著作权纷争引起的长时间延误发表甚至撤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早一点讨论好著作权的问题,根据ICMJE criteria谁有哪方面的资格?达成一致后,形成书面文件。而且,需要记住的是,通讯作者需要对期刊的规定和条件负全责,所有的作者也要知悉自己的职责所在。 选期刊 最后的问题就是选择一本期刊,毫无疑问这当然取决于你。但是你或许仔细思考下以确保你的研究能够与你所选择的期刊维度和政策相符合。 一些作者自己手中已经有备选清单了,如果你想选一本不熟悉的刊,那建议你去看一下编辑政策,这样你就可以了解什么是强制需要的信息(例如,他们是不是希望你分享原始数据)。此外,如果你想考虑一本不熟悉的开放获取期刊,还记得那个Think Check Submit么?

2015年BMC系列期刊护理学优秀文章集锦

期刊BMC Nursing发表护理学各个方面的文章,包括培训、教育和实践。今年对于这本期刊来说也尤为关键,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进行护理学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如下是该刊去年5篇最热文章。 儿童期肥胖预防:护士可以帮忙嘛? 儿童肥胖现已成为世界难题。由Rachel Laws领导的实验认为,在澳洲妇女儿童保健咨询可促进肥胖干预。这项研究发表于2015年11月的BMC Nursing,旨在调查儿童肥胖的现状以及在未来如何解决。研究组表明将近四分之一的护士并不情愿去讨论体重问题,不到半成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活跃。Laws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这恰恰是我们忽视的一个重点,并提出未来可从护士那里建立自信心,让这一举措运行起来。 让护士参与到学校社团中对同学们的卫生知识普及是否有效呢? 另外一个来自澳洲的实验,也是关注年轻人。Michelle Banfield和他的同事们评估了一个创新实验的有效性, 这个实验是让护士们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向同学们普及卫生知识,比如性健康、饮食、烟酒危害等等。通过采访学生、老师和护士表明这个实验可行,并且有良好的效果。该实验的成功有利于促进澳洲政府实施更大范围的覆盖,让更多年轻人受益。 认识临床的精神错乱 对于那些长期看护老年患者的护士来说,监测他们的精神状况的技术已远远落后于其他研究。尽管有像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CAM)这种可靠又有效的工具,但也是仅仅止步于实验阶段。由Philippe Voyer领导的小组提供了一种新开发的RADAR影像工具,这个工具被证实有效、可靠并被护士们接受。目前,这个实验组正计划将该工具应用到不同群体中。 护士心目中对护理的定义是什么? BMC Nursing不仅以护理的结果为核心,同时也更关注护士本身。Andersson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中意识到,在南丁格尔、西格尔的时代,护士的职业核心是护理,因此他们探索了在21世纪,护理的意义是否发生了改变。通过一系列与护士直接交谈的定性分析,他们发现现代护士对于护理的理解是以人为主。作者们提出临床的护理将会促进一个更安全、质量更高的care。 护士们的精神健康 另外一个以护士本身为核心的研究由Lin Perry领导,他的研究组测试了在医院工作的护士们的精神状况。作为一个以情感为依托的职业,护士们面临着高压力、焦虑、抑郁的风险,时时掌握护士们的心理,并控制这些不良精神状况的发生就很有必要。 实验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一年中,有60%的护士偶尔或时长经历过一些精神上的症状,目前有6%的人正在服用精神药物。有搭档、健康状况较好的护士在这方面受影响的程度较低。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努力为护士们提供一个好的办公环境,可以畅所欲言。

大力推进消除全球贫困所致传染病

近日,期刊Infectious Disease of Poverty主编周晓农就青蒿素和伊维菌素发现的意义发表社论,这两种药物分别对治疗疟疾和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有所帮助。 2015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亲手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威廉·坎贝尔、大村智、屠呦呦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青蒿素和伊维菌素的重大发现。 这两种药物对摆脱全球贫困的恶性循环链和提升封闭的国家卫生系统和经济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篇近期发表在期刊Infectious Disease of Poverty的社论,以“诺奖授予青蒿素和伊维菌素的发现:大力推进消除全球贫困所致传染病”为题描述了青蒿素和伊维菌素对消除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次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贫困的意义。 预防和控制 当人类还处于资源环境十分有限、疾病灾难不可控制的远古时代,治疗范式已指导着贫穷所致传染病的防控。 而今,疟疾仍然危害着世界范围内109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100多万的死亡病例,这其中大部分是不满5岁的儿童、孕妇以及无免疫的旅行者。 与此同时,非洲仍有2500多万的人群患有盘尾丝虫病,30多万人生活在河盲症流行区,受威胁人群分布于31个中低收入国家约达2亿5千万人。 基础药物 这篇文章强调了这两个药物的共性是目前均在世界卫生组织基础药物名单上,以及它们非常有效地影响着贫困所致传染病的控制和消除进程。 这些药物不但对许多流行病的防控和治疗方法革新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有助于促进卫生系统、能力发展、可负担医疗可及性,以及扩大全民健康覆盖率等方面的新一轮全球合作。 此外,这篇文章聚焦两种药物的主要特点:它们是安全有效、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多样的组合和组装能提高药物的可用性、可及性及抢救的成本效益,使其更多更有效的应用于各个层面的控制项目。这些里程碑更加坚定了消除全球贫困所致传染病的信念和希望。 例如,有资料表明,基于青蒿素的复方治疗手段(ACTs)可有效对抗严重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间歇预防疗法可用于疟原虫无性期的治疗。 新的ACTs治疗方法让全民疟疾控制和消除项目得以实现,提升了基于社区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创新性与整合性。 文章还介绍了另外一种药物,吡喹酮,由德国医药公司默克集团和拜耳公司在1970年初发明,主要用于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以及其他蠕虫感染。 与应用于疟疾以及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的ACTs疗法和伊维菌素一样,吡喹酮也挽救了百万名穷苦人口的生命。 因此,作者们强烈呼吁投入创新、因地制宜和综合询证方法的研究,为消除贫困所致传染病提供新的机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起共同确保全球人类的健康安全、社会幸福和经济繁荣。 点击此获得英文原文链接

回顾2015年BMC系列有关临终关怀的文章

2015年,BMC系列出版了许多关于临终关怀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我们从这些优质期刊中筛选一些,一来希望可以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二来也可以让大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 Initial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children’s end-of-life care 在很多人眼里,临终关怀这个词可能和即将离世的老人或晚期病人有关。可很不幸的是,一些儿童也不得不承受这个时期。在期刊BMC Palliative Care 2015年1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实验者Widger和他的同事们就描述了因缺乏明确可信的方法来测量儿童临终生活的质量导致儿童临终关怀治疗策略止步不前。他们确信家长是病患儿童心理状态的代言人。这组实验运用文献检索、小组试验、心理计量测试等方法对临终关怀的专业性、失去孩子家庭的精神帮助有很大价值。  “我想像在家一样,感到自在”环境设计对失智症患者临终生活的重要意义 在BMC Palliative Care 2015年5月发表的一篇文章,研究者们调查了一个好的环境对于失智症患者晚期的重要影响。 Richard Fleming和他的同事们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的3个区域建立了小组试验。这其中的参与人员有患者家属、失智症患者以及在失智症临终关怀病房工作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阐述了为临终关怀特别制作的护理职责。失智症患者和家属则明确的表达了一个冷静的、让患者可以感觉像在家一样的私人空间在临终关怀这一部分是至关重要的。 Communication between family carer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about end-of-life care for older people in the acute hospital setting: a qualitative study 患者家属与专业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于2015年8月发表在BMC Palliative Care上的定性研究以此为题。Caswell和他的同事们从家庭护理的角度特别关注了那些在急救室里即将逝去的老年人的临终关怀。在他们的报告中发现,一部分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的沟通是有效的,然而也有一部分情况,因为患者家属毫无心理准备而与医护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 Palliative care professionals’… 阅读更多 »

主编问答|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医学和寄生虫学有什么影响?

屠呦呦教授因创制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而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日前,我们采访了BioMed Central的两位主编,请他们就这次诺奖对中医学和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的影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梁少伟教授系BioMed Central期刊Chinese Medicine主编,澳门大学生物医学科学副教授。目前,他在爱丁堡从事诊断初期系统生物医学的询证研究,肿瘤的干预与治疗,糖尿病和神经变性疾病研究。   周晓农教授系BioMed Central期刊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主编。目前在上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任所长一职。他拥有30多年的丰富经历,已是传染病研究与控制领域的领军人物。   问:有些人认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西方医药界对替代医学的看法发生改变,但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强调授予屠呦呦教授的奖项并非给传统中医学,而是颁给一个受到中医启发、并运用适当的研究手段去发现对抗疟疾新疗法的科学家。对此,您怎么看? 梁少伟:屠呦呦教授的研究对治疗疟疾意义重大,诺奖授予她实至名归。即使诺奖委员会没有承认中医学知识在屠呦呦工作中的作用,但这仍足以证明中医知识与药物研发的相关性。如果在药物研发中没有中医知识作为启发,要想完成同样的工作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问:历史上曾有一些知名的寄生虫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近些年来寄生虫学研究却被忽略。您认为这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是否会让寄生虫学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 周晓农:历史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共授予了4位寄生虫学家,但大部分都是在1950年之前被授予。例如,1902年的诺奖颁给了英国人Ronald Ross,他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元凶;1907年的诺奖被授予法国科学家Charles Louis Aplphones Laveran,他发现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1922年,奥地利人Julius Wager-Jauregg因使用间日疟原虫引起的长期高烧治疗麻痹性痴呆而获奖,以及1948年,瑞士人Paul Hermann Muller因发现DDT可用以杀灭蚊子预防疟疾而获奖。 今年,屠呦呦博士因发现了抵抗疟疾的新型疗法而获诺贝尔奖,无疑让更多的人关注医学寄生虫学。尤其是让更多青年一代参与到医学寄生虫学的研究中来,而在这一领域里仍有许多“谜底”等待被揭开。 问:对于那些并不熟悉中医的西方科研人员来说,您认为该如何向他们解释中医与当代医学体系和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机遇与挑战?  梁少伟:让我试着简化下概念。整合医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技术整合多种形态的有效药物为患者所用。不同知识体系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是整合医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培养年轻一代医学研究者的不同医学体系研究方法和知识工程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问:你认为将诺贝尔奖授予屠呦呦教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影响么? 梁少伟:这点我恐怕不能预测。不过我觉得可能会有更多的西医研究人员想要与中医研究人员合作。通过中国科研界的有力呼吁,中国科研人员将更注重人类长远发展的目标,而不是去赢得那些非科学、非专业、非正式的学术表现衡量指标(例如,排名、引用等)。那些不成熟的衡量标准只会让他们在诺贝尔奖得主的光环下自惭形秽。 周晓农:屠呦呦作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所有中国人都对此表示非常欣喜。这会对中国科学未来的发展产生至少以下三个方面影响:(i) 促进从创新、评估到应用的实施性研究;(ii) 促进通过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中医药研发;(iii) 促进与减轻贫困有关的医学领域的研究。 问:寄生虫病通常发生在卫生环境较差的贫困地区。贫穷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么?目前,针对寄生虫病防控和新疗法的开发,都有哪些政策,面临哪些挑战? 周晓农:寄生虫病通常发生在资源有限、社会经济条件差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卫生条件也难以提高。众所周知,寄生虫病与环境和社会行为有关,而环境与社会行为不但维持寄生虫生活史,而且也让寄生虫病得以传播。大多数感染人群都生活在没有蚊帐的贫穷地区,或者平日的活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而直接暴露在有蚊虫的环境里。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亚洲和美洲有超过1亿人感染一种或多种寄生虫病,这样的发病率让贫困、低产、社会经济发展不健全形成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需要通过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方法来打破。 问:你认为2015诺贝尔奖会给你所研究的领域和贵刊带来哪些影响? 梁少伟:期刊Chinese Medicine旨在展示循证医学,在打破中医与西医研究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障碍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发表了很多基于科学研究手段和循证医学方法的中医学研究论文。我们期望这本期刊能够发表更多由中西医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并撰写的稿件。 周晓农: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对贫困所致疾病的研究和控制有着里程碑意义。这不仅是对两种新药的杰出发现所做的表彰,而且也呼吁更多的行动帮助仍存在健康问题的中低收入国家人民。因此,我们非常希望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能够触发更多资助机构的建立、国际合作,从而为寄生虫学领域带来新的资源,为期刊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带来更多新研究。这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寄生虫学发展带来新契机。 English version available here

“小胖墩”多是爷爷奶奶喂出来的?

“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这个段子来自网络,却真实地印刻着生活。隔代亲,让孩子们在祖父母家被各种投喂。 在物质条件富足的今天,这种来自隔代的爱竟然会让孩子们“不堪重负”。 近日发表于《国际行为营养学与体力活动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的一项研究证实,当前中国的儿童肥胖,与祖父母对健康的理解误区、知识和习惯有莫大关系。“胖点健康”、“肥胖的问题只存在于成人”等错误的观念让祖父母放肆地以爱之名孜孜不倦的投喂家里的独苗。殊不知儿童期肥胖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其不良后果甚至可能延续一生。 该项研究在中国南方的两个城市(广州、河池)中进行,研究者首先对具有代表性的95名参与者(包括孩子、父母、老师等)进行深度访谈,以探索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随后在同一学年对497名孩子的体重、身高、饮食和生活习惯等进行分析,验证“小胖墩”长成的原因,并试图找出行为干预的关键点。  错误观念横行 在访谈中,研究者听到了很多在现代中国常见却很奇葩的理论:“胖代表富态”;“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只会发生在成人身上,所以小孩儿可以无拘无束的吃”;“吃越多肉越好”,诸如此类。而且,这样的错误观念的普遍流行,与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无关,即无论家庭的贫富差异如何,祖父辈的观念都是高度一致的。还有不少老师、父母反映,爷爷奶奶们不会让孩子做任何家务,还会想尽办法(躲避父母的禁令)给孩子提供零食和甜饮料。看到这里,有孩子的盆友们是不是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那熟悉的一幕…… 与祖父母同住的孩子肥胖风险高 进一步分析发现,与至少两名祖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的孩子,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其生活,则其肥胖风险显著升高(最多可升高2倍多)。与祖父母同住的孩子吃不健康零食、喝含糖饮料的频率也显著高于只与父母同住的孩子。该结果证实,祖父母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已经给孩子健康已经造成了不良影响。 研究者指出,这是中国开展的首个定性研究,分析造成孩子肥胖的人为因素,其结果提示了干预祖父辈观念和行为的重要性。访谈中,许多父母表示与老人们同住在育儿观念上冲突很多,或流露出“总不能公然对抗自己爹妈”的无奈。写就此文时有太多感同身受在心中澎湃,借此机会跪求营养学家们快行动起来,要深度教育广大祖父母们(老人们很信专家有木有),莫再让他们深沉的爱变成孙儿/孙女不能承受的肉肉 。 阅读论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