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消除热带病监测应对系统:中国正成为一重要成员

为了应对全球化趋势和推进全球健康的需要,在《贫困所致传染病》杂志发表了针对消除热带病监测应对体系的专辑。该专辑共发表相关论文22篇,涉及11种疾病,包括华支睾吸虫病、登革热、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HIV/AIDS)、H7N9禽流感、淋巴丝虫病、疟疾、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狂犬病、血吸虫病和结核病(TB)等在内的单一感染疾病,及其与非传染性疾病共同致病的情况。 该专辑包括5篇综述、1篇述评、1篇读者来信、1篇观点论述、1篇社论及13篇原创性研究论文,主要包括(1)耐药性; (2)数学建模领域的创新和应用; (3)消除传染病; (4)社交媒体针对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疫情的报道等4个方面。 疾病监测应对体系在实现消除传染病的最后关键步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该专辑中的3篇相关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一篇与建立创新建模方法相关的文章,题为“应用中国大陆地区候鸟迁移和禽类分布的时空分析方法估算H7N9禽流感潜在高危区域”,至2015年8月31日,访问量达到14,904。另一篇涉及社会因素对传染病影响的题为“中国社会媒体对于中东呼吸症侯群冠状病毒感染症和甲型流感病毒(H7N9)爆发的反应”的文章访问量略低,达11,759次。随着对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相关信息和战略不断探索,《贫困所致传染病》杂志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领先期刊。 此外,该专栏还明确7个重要研究方面,包括:(1)各种疾病传播动态图; (2)提供人口动态的实时监测工具; (3)基于最小必要数据库/数据集建模; (4)实现移动健康(移动医疗); (5)发展更敏感的诊断技术; (6)设计针对不同疾病传播和水平的应对程序包; (7)监控和应对程序包的验证应用。 对作者单位的分析表明,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在控制消除热带病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这与2012年和2014年的两次国际传染病监测与反应体系研讨会均在上海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NIPD)承办分不开的,且即将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传染病监测与反应体系研讨会,这与中国对传染病的控制日益重视也是分不开的。  

4月博文集锦:DNA测试、微生物组、自然分娩、跳舞与大脑保健

关于DNA你知道多少? 4月25日是一年一度的DNA日,为了庆祝1953年DNA双螺旋的发现以及2003年人类基因工程项目的圆满完成。同时,这个节日也为公众带来一个了解DNA的平台,在看其他文章之前,不妨先来个DNA测试。 微生物组和现代环境 期刊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 近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现代生活对微生物组影响的文章,主要是探讨现代压力对人类有关微生物组的作用。详细请见文章。 跳舞吧,给大脑来一次保健! 编舞就好比脑筋急转弯,胳膊怎么伸、腿怎么迈、方向是冲哪里,每个动作都要非常的精确。这个有时候会很枯燥,然而,研究表明跳舞可以预防痴呆。 从自然分娩来看英国的性取向以及心理健康 自然分娩在英国 期刊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调查了为什么在英国的女性选择自然分娩。通讯作者Claire Feeley在客座博文中详细解释了他们的研究发现。 糖尿病生态环境以及小岛发展状态 早期的图像对太平洋岛国地区的居民描绘是偏瘦但健康的,尽管他们生存在一个隔绝的环境之中。然而,太平洋群岛现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的“重灾区”,这又是为什么呢? 测试:你能回答出这些关于疟疾的问题么? 4月25日是全球疟疾日,这一天我们再次重申疟疾的持续威胁。对此,你了解吗?可以从做个小测试开始哟。 臭名昭著的弓形虫 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他们的脑细胞或其他组织都藏有刚地弓形虫。这种寄生虫经常容易被人忽视,直到近期被指出与心理疾病和神经疾病有关。 性取向和心理健康 先前的调查研究表明精神紊乱、自杀、同性恋者精神滥用的风险在增长。一篇发表在BMC Psychiatry的研究调查了英国的现状,通讯作者Joanna Semlye和Gareth Hagger-Johnson 会给我们详细解释。 全部文章链接,请点击这里

鼻咽癌:组织病理学分型的新概念

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鼻咽癌组织学分型的新概念。这到底是什么呢?是如何分类的,哪类人群最危险?作者邵建永为我们详细解释。 什么是鼻咽癌 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粘膜,俗称“广东瘤”。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其中以中国南方高发,高达30-50/10万,如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相比之下,鼻咽癌在欧美国家较为罕见,发病率低下,约1/10万。鼻咽癌早期症状不典型,70%以上患者常常以颈部肿块及涕血鼻塞等症状就诊。目前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是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而中晚期患者的5年预后仅为34-60%左右。因此鼻咽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鼻咽癌组织学分型 组织病理学诊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肿瘤诊断的‘黄金’标准。鼻咽癌WHO 病理分型(2005年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I型角化性鳞癌和II型非角化性癌,第二种又被分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发区鼻咽癌患者98%为II型,只有2%为I型。I和II型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差异显著,而II型当中的分化型与未分化型患者的5年生存状态差异不明显。鼻咽癌病理形态学表现出多样性,且与临床意义关联性不显著。基于此现象,由邵建永教授主导完成的鼻咽癌病理新分型多中心队列研究能将不同预后转归的患者显著区别开来。该研究项目主要分为3个队列:训练组【病例主要来源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5-2005年)】,回顾性验证组(病例来源主要是除广州外全国其他的鼻咽癌高发区,包括广西、湖南、福建、安徽、香港和台湾地区等,以及新加坡),前瞻性验证组【病例主要来源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7-2011年)】。鼻咽癌主要病理形态学规律,上皮型癌:小圆形,卵圆形或呈铺路样排列的肿瘤细胞,低核胞浆比或染色质丰富的细胞,大圆形细胞之间界限不清,核仁居中,大而圆囊泡样核并核仁显著占据肿瘤细胞75%以上;肉瘤型癌:不规则小细胞、大而染色质浓染的细胞、一致性中等大小的梭形细胞并核仁不显著,或者是浓染的细胞核,并有嗜酸性细胞浆的肿瘤细胞。混合型癌:同时具有上皮型癌和肉瘤型癌的特点。鳞状细胞癌:明显细胞间桥和角化珠的高分化角化性鳞癌,以及低分化或中等分化鳞癌,有散在分布少量基底样细胞。此种病理分型的优点是:分型界限清晰,各型有明确的细胞学特点,易于被临床病理医生所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此类分型能预测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预后:预后由好变差依次为上皮型癌,混合型癌,肉瘤型癌和鳞状细胞癌。 为了促使研究结果被广泛使用,使广大鼻咽癌患者受益,在2008年本项目实施之初,邵教授认为此种新型病理分类方法必须具备良好的重复性,易于被临床病理医生所掌握。因此,邵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历时5年,足迹遍布全国鼻咽癌高发的二十多个城市,包括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并与新加坡当地的病理专家们进行深入的交流。研究结果显示新的病理分型重复性好,在不同病理专家之间阅片结果一致性达90.2%。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同样具有预测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效力。该项研究成果属于鼻咽癌分子分型研究和个体化诊疗技术的一重要阶段性成果。在全球精准医疗的背景下,我们有责任去挖掘新病理分型背后潜在的分子标记物及其机制。对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和及其异质性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分子标记物不仅为新病理分型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也为鼻咽癌的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为鼻咽癌精准治疗打开新的篇章。

病毒性肝炎在中国和印度的情况

高效、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问世已有3年,这种药物可治愈90%的丙型肝炎。通过相关重要政策的发展,我们对于此类传染病的认识与理解也在逐步加深。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进展就是世界卫生组织对病毒性肝炎的解决办法,以及即将实施的全球卫生部分病毒性肝炎策略。本期的这个系列针对中国和印度两国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防治,发表了不同角度的文章。 此系列的文章由Bristol-Meyer Squibb基金会支持。所有的文章在主编Jeffrey V Lazarus的监督之下经过标准的同行评审流程,主编申明无竞争利益关系。Lazarus教授和客座编辑Kelly Safreed-Harmon负责制定该系列的维度,发掘适合作者并鼓励投稿。Kelly来自Bristol-Meyer Squibb基金会,故不参与同行评审步骤。 相关文章列表,持续更新 Coverage of different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s and medical cost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infection in mainland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20 provinces Hepatitis B knowledge among key stakeholders in Haimen City,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ddressing chronic HBV infection

中国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新的kdr突变等位基因与菊酯类杀虫剂抗性表型存在相关性

白纹伊蚊是全球分布的媒介蚊虫(Kraemer, Sinka et al. 2015),可以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等重要的病毒病。近来寨卡的爆发流行已经成为“全球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均可传播寨卡病毒,但前者的传播能力低于后者(Chouin-Carneiro, Vega-Rua et al.2016)。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对应上述蚊媒病,因此,蚊虫防制是目前甚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最有效的方法。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以下简称菊酯类)从1980年代开始在中国广泛用于蚊虫控制,已有报告多个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由于1980年代登革热在海南岛多次出现爆发疫情,菊酯类杀虫剂喷洒有效地控制了蚊虫种群密度,也对蚊虫产生了明显的选择压力,从2000年代起,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在埃及伊蚊种群,已发现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编码基因点突变会对DDT和菊酯类杀虫剂产生击倒抗性(kdr),而白纹伊蚊种群中尚未发现kdr突变等位基因与菊酯抗性相关。 本研究生物测定了海南省海口市5个采集地的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2个城区的种群对上述3种杀虫剂抗性水平很高,在VGSC基因的F1534位点,检测到3种kdr突变等位基因,即TCC(S)、TGC(C) 和 TTG(L),且kdr突变与抗性表型关系密切,TTC(S)在抗性个体中是优势等位基因,在检测的493个个体中占31.4%。而在埃及伊蚊菊酯抗性种群中,F1534C最为常见。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中VDSC基因是否存在其他突变位点正在进一步检测中。 众所周知,白纹伊蚊是一种入侵性蚊种,其抗性种群存在可能扩散至大陆以致全球的风险。 关于本文章的精彩博文,请点击这里。

中缅边境被忽视人群中的疟疾控制

《贫困所致传染病》发表了一篇关于中缅边境疟疾危害的论文,并阐述了这一地区近些年的情况。通讯作者许建卫在这篇博文中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工作。 图:中缅边境的缅甸难民营 作为中国云南省的疟疾防治工作者之一,我在中缅边境工作已有27年了。我听说过很多关于疟疾的故事,也经历了许多有关疟疾的事情,并参与了其防治工作。 了解中缅边境疟疾负担 2003年11月,在缅甸掸邦果敢特区100多人死于疟疾,但当地人和政府并不知道死亡原因。中国调查人员首先怀疑为非典型急性呼吸综合症(非典)或是鼠疫为死亡的主要原因。 最终,来自云南寄生虫病防治所的专家确诊为疟疾。仅仅从11月7号到11月19号的13天内,调查者在果敢地区的30个村庄里发现1392个疟疾病例,死亡125人。 在过去的10年里,通过国际和国内资金的大力支持,中缅边境地区的疟疾负担已大大下降。 自2007年至2013年,尤其是在第六轮和第十轮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支持下、通过与缅甸和英国无国界卫生组织的合作,疟疾防治干预项目得以在缅甸5个特区组织开展。 疟疾流行程度降低 经过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积极防治,缅甸5个特区居民疟原虫带虫率,从2008年3月份的13.6%,下降至2013年11月份的1.5%。中国19个边境县年带虫发病率自2006年19.6/万下降至2013年的0.9/万。 2013年11月,在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当地称佤邦),我们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年度评估指标调查并没有检测到任何疟原虫。 突然的疟疾暴发 2014年6月19日,英国无国界卫生组织发现恶性疟在边境上的一个私人橡胶种植园暴发。在报告疫情时,橡胶种植园有24户、122位居民,其中14户是在2004年从中国澜沧县移民过来的少数民族,拉祜族。 另外10个家庭是2005年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的其他村庄中移民过来的佤族。当我们到达暴发点的时,我们意识到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并没有覆盖到该橡胶种植园。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什么? 我们的调研结果发现,此次疟疾暴发由来自萨尔温江河谷的输入性恶性疟引发,在暴发期间孩童是疟疾感染的高发人群。 私人行医者对于治疗疟疾仅仅用蒿甲醚注射,而不恰当的求医行为,缺少蚊帐保护是暴发期间的疟疾感染危险因素。 中缅边境的大部分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概念,仅仅在一些重要的边境口岸才能开展跨境人员流动管理。一些非法移民,居无定所者,难民和少数民族栖息于山峦起伏,草木丛生的边境地区。然而,他们却很难得到公共卫生服务。 在国际边境线上,治疗不全程足量和单方治疗等不规范诊断和治疗方式,在私营诊所依然存在。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私营诊所挽救生命这一事实。但他们的不规范治疗,使疟疾持续传播,不但不利于患者预后和公众健康,而且可引起抗药性问题。 因此,我们的疟疾防治和消除项目应当给予这些被忽视人群特别关注。在中缅边境地区,为提高公共卫生及其健康的覆盖度,与私营合作加强疟疾病例管理,以及边境地区的疟疾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多边合作。

1991-2011年中国居民身体活动水平下降一半并可能继续走低

近期发表在《国际行为营养学及身体活动杂志》的研究发现,自1991年至2011年中国成年人的身体活动水平下降近一半。来自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称,这种下降的趋势在女性中最为明显,且年轻一代人的身体活动水平比上一代人更低。 该研究的资料选自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合作开展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是在地理分布、经济水平、公共资源及医疗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9个省/自治区中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确定调查样本人群,从1989年至2011年开展了9次随访调查,2011年增加了3个直辖市。该研究选择1991年调查对象中20至59岁之间的13245名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工作及家庭相关的身体活动,采取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阐述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居民体力活动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1991年年轻男性较年长男性具有更高的身体活动水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活动水平呈下降趋势,至2011年身体活动水平降低了36.6%-47.3%。1991年25至48岁的女性各年龄组身体活动水平相近,但是在随后的随访中各个年龄组的下降趋势均较男性同年龄各组更加明显,至2011年各年龄组女性身体活动水平降低了45.8%-63.6%。男性与女性存在差别的原因可能在于女性角色的改变,随着经济水平的改善,女性花费在家务活动及照顾孩子的时间减少,然而男性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无太大变化。 研究还发现,城市居民、有车、有电视或电脑、高学历及肥胖者的身体活动水平较低,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的个体,如医生、律师或建筑师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身体活动水平低。另外发现,已婚人士、家庭成员较多、拥有自行车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 研究结果提示,亟需推出新的公共卫生政策来解决身体活动水平下降以及由此导致的超重和肥胖的高增长问题。来自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第一作者臧嘉捷博士说:“以往研究证明身体活动的缺乏能够导致12%-19%的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了解身体活动的历史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将会为中国及面临类似问题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疾病预防及干预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来自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通讯作者黄淑雯教授表示:“提高身体活动水平需要从政府层面动用全社会资源,从年轻一代人开始推行健康生活方式。身体活动下降的现象如不进行控制,则会在个人以及整个国家层面导致更大的慢性病负担。” 黄淑雯教授还说:“既往研究已经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家务活动中的身体活动水平都在降低。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这些改变不仅是由年龄增长引起,还与时期和队列效应有关。新一代年轻人的身体活动水平起点较以往的年轻人低,如不进行控制,下一代人会比这个水平更低,这会导致中国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人数量增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的身体活动水平可能会更低。” 最后,作者也指出了该研究存在的一些观察性研究所特有的局限性,包括个人回忆偏倚、以及使用美国人群的MET 当量计算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水平可能出现高估或低估现象,并且建议在后续的研究中关注休闲类及静坐类身体活动。

OpenTrials: what, why and how?

今天要介绍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Ben Goldacre,他和Jonathan Gray最近在期刊Trail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来介绍他们的新研究项目。OpenTrials到底是什么呢,请看正文。 我们最近在期刊Trials上发表了一篇我们正在研究的论文。这个想法很有抱负,但也姗姗来迟。OpenTrials,一个对所有临床试验数据、相关文件开放,无门槛索引的项目。 “乌烟瘴气”的临床试验 你可能很惊讶,类似于这样的项目怎会没有先例。但是临床试验的世界真的是有点混乱,当触及到知识管理的层面中,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了此类问题。 整个试验照例不出版,以免在医学文献中受歧视和被夸大。当试验出版了,在学术期刊文章中就会被错误的引用。 你可以发现相同的试验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一样的结果,而在期刊论文中的信息相比其他临床试验报告也不够全面。 而且,像Case Report Forms and Ethics Committee 这种比较有用的文献也并非触手可得,即使我们知道他们会包含非常重要的信息。 所有试验的数据全汇总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一个对所有可公开的试验文件、数据的集合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进行数据存储和链接,并且对于用户来说也没有门槛。 这并不是一个新颖的想法。此类需求之前就有谈论过,像1999年由Doug Altman和lain Chalmers建立的“threaded publications”项目,以及近期的“Linked Reports of Clinical Trials”,都是让出版商在CrossMark上建立一个试验ID的唯一号,这样所有关于此试验的出版物就可以查出来。 我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致力于汇聚所有种类信息的集合,通过试验去勾连他们。如下图↓   将所有的信息放在一个平台上有两个好处。首先,它帮助人们找到有用的东西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尤其是医生、研究者和病人。 将所有的信息存储在一个地方有可以直截了当的做很多事情,具体可以参见我们论文中“Use Cases”这个部分的详细说明。 然而,我们也希望它产生一定的文化影响,当你看到一些试验所有重要的文件都可以公开使用,这样就会提升你的心里预期,特别是针对一些资料尚缺的试验。 因为这个想法比较有“野心”,所以在此很值得讲讲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建立一个完美的,手动存储成千上万试验信息的数据库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同样的,仅仅建立一个空的数据库然后邀请人们加入是没有必要的。 三步法 所以我们用三种方式让这个数据库渐渐丰富起来。首先,我们在多个信息存储库中自动搜索,将文件、数据与试验匹配,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像注册试验的序列号,复杂一点的方法就是概率性的记录连接。 其次,我们收到一些结构数据的捐赠,捐赠这些数据的人是我们已经匹配好的,在此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数据,我们也十分欢迎。 第三,我们允许任何用户对不完整的试验文件和数据进行递交,如果你发现你正在参与的试验需要这个,并有Patient Information Sheet的拷贝,那么你就可以上传了。 如果你有感兴趣的试验,并且知道在线的Clinical Study Report在哪里可以找到,那么你可以给我们链接。 坦白讲,我们不汇聚临床试验中患者层面的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涉及个人隐私,许多其他项目已经做过这个了,但是我们会把它引向做这类工作的人。 OpenTrials的理念 因为这是一个群策群力的项目,所以很值得谈谈它背后的理念。这是完全非商业的。Laura and John Arnold Foundation资助我们,有一个慷慨的顾问组,与Centre for Open Science一同建立Open Konwledge. 所有的数据都可以以“open data”共享,所以所有的东西都可随意使用,修改,以任何目的分享他人。我们不收取任何使用费,或是限制再使用。 我们希望在用我们数据的人也可以把他们的数据分享给我们。而且,任何帮助我们建立数据库的人都会得到奖励,无论是分享一个大的数据库还是上传一个单文件。… 阅读更多 »

学术论文出版秘籍:如何博得第一印象分

学术期刊的编辑们都是大忙人啊。随着发文量的日益增高,学术编辑们的工作量随之加大,他们一部分完成期刊运转内部的工作,一部分还要和现代科学家、临床医生打交道。那么,当你投出一份稿件时,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三步成功大法: 对于一个稿件来说,3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Title Abstract Cover letter 后退一步,就是大踏步的向前! 那你如何拟一个漂亮的title,写一份言简意赅又不失重点的abstract和cover letter呢? 在你开始动手敲键盘的时候,回想一下,你的论文中最大的闪光点是什么?如果你的实验处理了一大堆不同的问题,或者结论不足以清晰完整,那么这个“回想”会让你绞尽脑汁的! 是你研究方法很新颖?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生物学问题?或许你运用了前所未有的大样本去证明一个假设?抓住以上这些! 一个好的title具备什么呢? 标题是对论文精华部分的压缩,力求精准、简练。把细节的部分放到摘要里边,当然也不能夸夸其词或有诱导性。 Abstract 编辑们会在摘要中勾画出如下几点↓ 这篇稿子和期刊主旨相符吗? 这个标题为什么有意义呢? 作者们提出了一些有用、新颖的观点么? 整个研究是否合乎常理? 结论足以被支撑? 几笔带过实验研究的背景,突出这篇文章的需求性——举个栗子,解决了一个至今未解决的问题?运用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然后,解释一下你的研究。没有必要事无巨细的将每一个实验都说出来,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太多的学术细节。但是要确保实验设计的重点,你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如果样本规模大或者意义重大的话,记得一定要提及。 最后,简单讲明主要结论。 在摘要中有一些事情也要尽量避免。读起来令人费解的清单(例如,基因名字或种类)、大量的技术细节都可以省去。没有必要去解释在引文中提到的这些引证。 Dear editor… 通常来讲,cover letter和abstract有些不一样,它不必像abstract那样解释出你做了什么,为什么你做的事情重要,但是cover letter需要吸引期刊编辑,而往往这位编辑可能并不十分熟悉你所研究的领域。 首先,千万不能从你的abstract中复制+粘贴。这是一个“推销”自己论文的绝佳机会。 其次,尽量简洁。把期刊的名字写对哟。在我们的旗舰刊Genome Biology上我们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作者们常常提及另一本期刊。这就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作者的稿件很有可能是被其他期刊拒掉的,并不想和我们讲这件事情反而弄巧成拙。同时,也会影响整体的速度因为我们需要再和作者确认是否真的要向我们投稿。 利用cover letter来向编辑们介绍下,你的论文是怎么符合期刊的scope。宏观的讲讲为什么你的论文话题重要又有趣?你或许可以提出近期在优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来证明你的话题很有意义。 至关重要的,你应该把你论文中的gap解释清楚,这样编辑们就可以迅速抓住主旨。然后,简洁的写一写你的研究发现。最好是用列要点的方式,这样通常会比较有效。而且比起直句子更容易让人消化。 Sanity check 在你递交论文之前,可以把你的标题、摘要、投稿信丢给并不是很熟悉你的研究的同事看一眼。例如,你是人口遗传学家,那就问问研究斑马鱼的“那家伙”,看看TA是不是能秒懂你的要点。 Final thoughts 总结下来,退后一步仔细审视你的研究;精准;寻求“外援”。按照这个步骤,可以大大降低论文被“小瞧”的概率哟!

最新研究表明,素食可以降低前列腺癌风险

在全球,每年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很多,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对于该疾病来说,防预非常重要。 降低患癌风险的办法有很多,例如,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重。   关于饮食与癌症,我们都知道什么呢? 全球癌症研究基金(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是第一个将饮食与癌症预防建立联系的组织。在近30年中,我们一直在资助和评估该领域的研究。然而,仅在最近的几年我们才发现有人渐渐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我们预防癌症的信息,来自肿瘤学和营养学的专家们日渐汇聚到一起,共同开展研究。 同时,我们也发现酗酒、食用加工食品和红肉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素食可以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我们资助的一项研究发现,素食可以降低患前列腺癌症的风险。美国加州的科学家们观察了26000多名男士的饮食习惯。 对参与者的饮食规律,调查员们持续追踪了7年,并分析最终有多少演变成了前列腺癌症。 结果显示,食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较其他人低35%。 更为有趣的是,该研究是第一次将前列腺癌症与不同种的素食饮食相联系,包括吃鱼类的素食者和严格素食者。 因为人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是几种东西一起吃,而不是单独的吃某一种,所以关注不同种饮食习惯而不是单一的食物这点很重要。同时,这个研究也填补了我们现有认识对饮食习惯和预防前列腺癌关系的空白。 素食是如何减少患癌风险的? 关于这个话题,有一些潜在的解释。其中之一是,少吃或避免食用动物蛋白可减少胰岛素增长水平,从而促进细胞增长进而有助于前列腺健康。 素食主义者经常摄入大量的水果和蔬菜,这些富含抗氧化剂可以减少炎症,从而在前列腺癌症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一步如何? 尽管这些结果非常让人兴奋,我们仍然需要在更多不同的群体中试验,以强化素食习惯和降低前列腺癌症风险的关系。 这个研究丰富了我们该方面的知识,让我们离一个更健康的世界更为接近。